在韩国人眼中,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?

在韩国人眼中,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?

2015年,金兰都首次赴中国旅行,计划用半个月时间游览北京、上海和广州。刚下飞机,他便被眼前现代化都市的气息震撼:高楼林立,城市焕然一新,完全颠覆了他对“老旧城区”的刻板印象。

当然,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先进与否,不能只凭外表来判断,更要体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。刚落地后,他计划先找个落脚处,于是试图拦出租车。

然而,站了许久,空车不断拒载他。愤怒之下,他拦下一辆出租车,质问司机为何空车不载客。

司机解释,因为手机预约了乘客,无法载他。金兰都这才恍然大悟:在中国,叫车多靠线上软件!他在司机协助下下载并学会使用了相关App,才顺利搭上车。

此后,他深刻体验到线上打车的便捷,出门前预约车辆,随时可出发,不必站路边苦等。这样的便利已在中国普及,韩国却鲜有此类服务。

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中国几近实现了“无现金社会”。他用兑换的外币,第一时间存入银行卡,并绑定“支付宝”等移动支付工具。支付时,只需手机扫码或出示付款码。

甚至还有刷脸支付,绑定身份信息后,只需一瞥即可完成交易。对韩国人而言,这种无现金体验极为新颖。

最神奇的是他逛到一家“无人超市”,进门时身份自动识别,选购后直接通过识别门结算,无需排队付钱。科技带来的便捷日常化,让他大开眼界。

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也让金兰都震惊不已。旅途中乘坐的高铁快捷、准时、舒适且价格亲民,体验极佳。他特地调研了中国高铁的发展,发现高速铁路网络不仅覆盖沿海大城市,中西部地区也通达,且速度快、票价低。

而韩国人印象中的中国铁路依然是上世纪的绿皮火车,车厢简陋、拥挤、缓慢。金兰都这次的高铁体验完全刷新了他对中国铁路的看法,这些列车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。

他还首次认识到中国商业的巨大飞跃。中国自主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完全颠覆了过去对进口依赖的旧印象。

在商场中,他见到琳琅满目的国产品牌,品质优良且价格合理。最显著的变化是手机市场:曾几何时,三星和苹果占据主导,三星甚至拥有超过20%的市场份额,但如今小米、华为、vivo、OPPO等国产品牌崛起,三星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,竞争力大不如前。

金兰都还应邀参加了几场手机新品发布会,感受到国产手机性能卓越、设计时尚、价格亲民,相比之下三星显得略显老旧,硬件配置吝啬,设计陈旧,售价偏高。

当他将这些经历与韩国观众分享时,观众们惊讶不已,难以置信中国已经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韩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认为中国物资匮乏,粮食短缺,生活贫困。但事实上,如今中国不仅粮食自给,居民还能轻松享受丰富的肉类和水果,餐桌上的美味多样。

尤其是在观众中不乏高学历的韩国大学生,尽管知识丰富,却依旧带有对中国的偏见。他们中不少人身边也有中国留学生,但交往有限。

这些学生普遍认为中国留学生生活艰苦,需兼职省吃俭用,只为留在韩国谋得更好未来。

但事实远非如此。韩国留学生虽希望在学业上有所收获,但绝非“人人贫穷”。能够负担出国留学费用的学生,生活水平普遍较高。

金兰都通过采访发现,中国留学生的主流愿望并非留韩,而是大多数想回国发展,因国内企业待遇优厚;还有部分希望去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、谷歌、微软就业。

令金兰都感到遗憾的是,几乎无人提及想留在韩国,在三星或LG工作。正如他所言,“韩国根本不在他们的视野里。”

在韩国,有一个流行的“三明治理论”,把中日韩三国比作三明治:日本为顶层,韩国居中,而中国居于底层,且被视为无法赶超的对象。

这一理论虽荒谬,却在韩国广为流传。归根结底,是韩国的傲慢与偏见,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自负。

他们只看到自己国家的进步,却没意识到过去50年里,中国已远远超过韩国。韩国自大时,中国则默默耕耘,稳步前行。

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,中国GDP约316亿美元,而当年韩国GDP仅13亿美元,仅为中国的4%左右。

1966年起韩国接受美国援助,经济迅速发展,到1994年,韩国GDP追赶至中国的76%,差距大为缩小。

但韩国人口和领土远小于中国,这让韩国人自信满满,认为中国经济不过如此,如果韩国再大一些,人多一些,甚至能超越日本和美国。

因此,韩国形成了一个幻觉:他们虽不及日本强,但远胜中国。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停留在落后、贫穷和软弱。

当时中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许多政策和项目刚启动,而韩国则经历经济黄金时代,对中国极为轻视。

然而短短二十年间,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随着对外开放,中国迎来了发展机遇,十几亿人口释放出庞大消费潜力,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劳动力市场,世界与中国经济紧密结合,互相促进。

进入新世纪短短十几年,中国超越日本,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那个“三明治”上层的日本,在中国这顿“满汉全席”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

如今,中国唯一的目标就是追赶美国。而韩国依然沉浸在自我幻想里,无人唤醒,也不愿醒来。

中国人对韩国的狂妄自大嗤之以鼻,专注默默做自己的事。

当韩国人终于意识到与中国的差距时,才如梦初醒。

但他们难以接受现实,即使金兰都教授详尽披露中国发展实情,他们依旧想自欺欺人,如同鸵鸟把头埋进沙里,试图把中国拉回20世纪。

他们误以为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一蹴而就,忽略了中国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与汗水。中国的辉煌,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来的。

举个简单例子:上世纪末,随着城市化推进,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的迫切需求。没有地铁,交通拥堵严重,环境恶化,制约城市发展。

地铁建设的关键装备是盾构机,被誉为“工程机械之王”,广泛用于地铁、铁路建设。没有盾构机,地铁难以建成。

西方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研发成熟盾构机,但中国因技术和人才限制,难以自主制造。只能进口西方盾构机。

西方愿卖,但价格高昂且附带苛刻条件。1997年,中国从德国采购两台盾构机,花费高达7亿元人民币。1999年广州一台盾构机零件损坏,维修费高达300万元。

盾构机成了西方的“印钞机”,烧钱利器。最初,只有北京等大城市需要地铁,随着需求扩大到上海、广州、深圳及中部城市,进口成本令中国难以承受,且西方可能随时限制供应。

于是中国下决心自主研发盾构机,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。2004年,第一台国产盾构机在上海问世。2009年起,中国自主盾构机开始出口海外。

品质不逊欧美,价格却远低于他们,中国盾构机迅速占据全球90%以上市场。这背后是中国多年技术受制、积累与拼搏的结果。

中国发展同时不忘回馈世界。曾被西方垄断的盾构机市场因中国加入,整体价格下降40%以上。

西方的霸权嘴脸与中国的高风亮节,形成鲜明对比。

除了盾构机,数控机床领域同样激烈。21世纪初,中国想进口两台数控机床,却被要求机床安装和使用位置都由西方决定,擅自挪动机床就会自动锁死。

中国工业制造怎能任由外国管控?中国企业不甘受制,建设研发团队,力争自主创新。

西方尤其美国对中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封锁打压,试图扼杀中国制造业。

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,短短十几年积累起雄厚经济实力和人才队伍,终于突破封锁,成功研发五轴数控机床。

中国基础设施、工业等领域在重重阻碍中实现突破,完成自主化发展。同时,中国积极分享发展成果,促进国际合作与共同进步。

认识到这些,韩国人无言以对。无论多么顽固,也明白了为何中国能够超越他们,并不将其放在眼里。

如今,中国被视作拥有“可怕未来”的国家。这是韩国人的普遍共识。

之所以如此评价,是因为中国的“90后”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和激情的一代青年。

他们正值壮年,有的深造,有的在各行业大展宏图。自90后起,“梦想”和“奋斗”成为社会主流词汇,他们敢于创新创业,无惧失败和困难。

其实,韩国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。无论90后、新生代00后,还是80后、70后,每代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色。

如果没有前辈们的奉献与牺牲,打下坚实基础,90后的才华也难以充分施展。

同样,00后甚至10后,正站在前辈肩膀上,有信心展现生机与创造力,推动国家更加繁荣。

从这个角度看,韩国人说中国有“可怕的未来”一点不为过。现实中的各种事实不断验证这一论断。

如今的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,提倡合作共赢理念,获得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与追随;

经济快速发展,不仅创造奇迹,也带动友好国家进步,打破以往零和博弈格局;

中国文化日益影响全球,中文、服饰、节日和文化产品被世界人民喜爱与接纳。

近年来,新冠疫情冲击全球,深刻改变各国内外格局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,逐渐衰落。

而中国则在整体下行趋势中稳健发展,逆势翱翔,成为新一轮全球格局重塑中的中流砥柱,力挽狂澜。

中韩两国合作密切,韩国今日成就离不开中国的支持。若韩国依旧傲慢无度,终将自食恶果。

只有认清形势,看到中国强大的潜力,韩国才应脚踏实地,谋求更多合作。

真正强大的民族,不会因优势而自满;拥有远大胸怀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,永远不会弱小。

只要具备这些品质,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,终将被跨越,迎来新的辉煌。

这正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期待,努力奋斗的美好时刻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挂机赚钱的app软件合集推荐
365bet官网ribo88

挂机赚钱的app软件合集推荐

09-01 阅读 4970
dnf厄运6多久
365直播体育

dnf厄运6多久

07-08 阅读 872